中国传世名画  
      国宝级传世名画“明皇幸蜀图”传为唐代小李将军李昭道所绘。李昭道为李思训之子。他能“变父之势。妙又过之”。其擅长青绿山水。兼善鸟兽。楼台。人物。画风巧赡精致。虽豆人寸马。须发毕现。传世作品除此画外尚有“春山行旅图”。明皇幸蜀图原画已亡佚。后世传本较多。有乾隆题诗款为宋人摹本。最为接近李氏父子的画风。该画为设色绢本。纵五十五点九厘米。横八十一厘米。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此外日本大和文华馆所藏与台北故宫版左半部相同之“明皇幸蜀图”。京都私人收藏之“明皇幸蜀图卷”。另“宋元明清名画大观”印有“明皇幸蜀图”残片。美国佛利尔美术馆亦藏有两套“明皇幸蜀图”画卷。  
      四川历史上多为避乱之地。唐明皇李 隆基避安史之乱幸蜀。成都迄今仍有天回镇等遗存。该史实亦被多种艺术形式所表现。诗有“长恨歌”。剧有“长生殿”。而画则以此“明皇幸蜀图”为代表。画面中云遮雾绕如蓬莱般的仙山。崎岖蜿蜒的栈道。壹队骑旅或行进或歇息。画中山石树木以细线勾勒。并以青绿赭石填染。不加皴斫。赋彩染色浓重。构图严密精巧。笔法工整细腻。色彩绚丽缤纷。画中重点为右下部。小桥前壹朱衣黑马者正待过桥。宋代文豪苏东坡从马的特征分析出骑者正是唐明皇。“嘉陵山川。帝乘赤骠起三骏。与诸王及嫔御十数骑。出飞仙岭下。初见平陆。马皆若惊。而帝马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”。该画三座山峰成对称构图。与唐代山水壁画类似。嫔妃胡服帏帽可从出土唐三彩找到类似范例。唐代气息浓郁。反映出当时文化大融合的景象。画中大量运用产于西域中亚的石青。石绿等矿物颜料。赋彩染色浓重。此画以山水为主。人物成为点缀。对后世山水画成为独立体系有着重要作用。
    “明皇幸蜀图”未有作者印章。最早为明初宰相胡良庸珍藏印。分列左右上角。壹枚为“濠梁胡氏”。壹枚为“相府图书”。此画清代被“石渠宝笈三编”所收录。名为“宋人关山行旅”图。而乾隆题诗也将画中人物描绘为行商。或是有意回避那段帝王难堪的历史。该画钤有多位清帝的收藏玺。乾隆还专为题诗。可见其对此画的珍视程度。
   
 
   
         
 
 
收藏证书
    蜀锦〈明皇幸蜀图〉由四川蜀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,限量织造贰佰幅,每幅锦上除织有原画所钤帝王收藏玺外,另加“蜀锦” 及“蜀菁馆”两印。该锦以七重纬织造,工艺精湛,图象完美,是一幅难得的传统工艺珍品。此收藏证书由中国金币总公司印制。
本幅收藏号为:NO. xxxx

传统工艺珍品  
        以蜀锦技艺仿织传世名画。是蜀锦工艺师们数年间的壹项夙愿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。传世名画浩若繁星。要选择壹幅既能充分施展蜀锦技艺。又能兼顾当今审美情趣的名画作样板。却也颇费思虑。经集思广议。最终选定“明皇幸蜀图”作为摹本。是因其内容与蜀地四川相关。图画又是难得的符合黄金分割的横幅古画。细腻的青绿山水。既可远观亦可近赏。比较适合现代居室的厅堂陈设。
    图画一经确定。工艺师们就夜以继日开始设计。首先对色彩丰富的原画进行限色。分色。摹画。在参照资料极其有限的情况下。根据蜀锦特点进行创意设计。并确定甲纬纯白。乙纬豆绿。丙纬石青。丁纬石蓝。戊纬赭石。己纬朱砂。庚纬玄黑七种基色。并依“七梭三十六色”的传统拼色晕色手段进行推演。由于图案繁复。摹画中三易其稿。画稿设计几近废止。历时数月。终见初形。其后意匠及工艺设计亦颇多曲折。两代蜀锦工艺师殚精熟虑。在力求保持原画风格的基础上大量应用蜀锦独特的表现手段。在云雾处理上首次采用边缘拼色加块色加泥点的方式。使山峰更为灵动。在树木人物的处理上虽不能做到该画“豆人寸马须发毕现”的效果。但力求细腻精准。缎纹斜纹及平纹的合理搭配。更突出了蜀锦特色。为使人物面部及树叶等细部表现更为充分。蜀锦“明皇幸蜀图”比原画略微增大了些尺码。最后。经十数次调色试机织造。并克服了织机花区纬密等系列难题。乙经亦创造性变革。解决了以往织造中未曾出现过的因图案过于复杂。而使画面色彩暗淡。花区间模糊不清的情形。最终织造出迄今最为复杂精美的蜀锦图案。成锦色彩明艳。立体感强。各个角度视之变化丰富。有强烈的浮雕感。传统蜀锦的特征表现无余。此次探索开启了用传统手段织造蜀锦青绿山水图案的先河。
    本设计图样已在四川省版权局登记。受版权保护。此蜀锦传世珍品仅限量织造贰佰幅。并由金币总公司选用印钞专用纸印制贰佰张带编号的收藏证书。以保证其稀缺性。
    欢迎各界人士品鉴。珍藏。馈赠。
 
 
 
锦片尺寸:cm*cm